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当前位置 : 

    研究方向三:中医药文献与养生文化研究

    来源 :       作者 : 崔昶旭     时间 : 2023-06-08

    中医药文献与养生文化研究


    方向负责人:郑洪



    负责人简介:

           郑洪,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浙江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本科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均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获中医内科学博士学位。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史学会医疗社会史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副主任委员。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批中医临床(基础)优秀人才,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其成果《中医近代史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度,排名第四。《五脏相关理论基础与应用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度,排名第七。《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二等奖,2010年度,排名第二。《岭南医学史》,获第七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7年,排名第二。《浙江中医专门学校教材丛书》,2024年出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医医史文献、中医药养生文化研究,在该领域有一定的学术积累与社会声誉。曾负责多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其中较重要的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文本与实践:宋元以来中医知识的生产与流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古代瘴气的医学文化史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后期资助项目“《增补食物本草备考》校注与研究”,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元明时期浙江医派学术经验海外传播及影响的文献研究”等。在《中国社会历史评论》《宗教学研究》《文化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如《道教<修真图>版本系统及其流传情况》《五行五脏身体观的建构、应用及其文化诠释》《不同的向度:中医史研究的内与外》等。出版多部专著,较重要的有《增补食物本草备考校注与研究》《中国养生史》《明清太医院志考释与研究》等。


    研究方向介绍:

    中医药文献是中医药文化的承载者与基础,养生文化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方向以研究有浙江特色的浙派中医文献典籍研究与中医药养生文化为主要内容,将全面整理浙派中医养生学术成就,调研分析浙江中医养生文化历史与现状,探索有浙江特色的传统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策略,服务健康中国和健康浙江战略。研究团队以本中心专兼职成员为主体,依托于浙江中医药大学的省级一流学科A类学科中医学、中药学,由中医药文化研究院、基础医学院、图书馆、博物馆等部门共同参与。

    本研究分为三个方面内容

           1.浙派中医文献典籍整理与研究。整理校注《浙江十大中医学术流派文献集成》,如《温补学派文献集成》《钱塘医派文献集成》《绍派伤寒文献集成》《温病学派文献集成》《本草学派文献集成》《丹溪学派文献集成》《永嘉学派文献集成》《伤寒学派文献集成》《针灸学派文献集成》《医经学派文献集成》,系统调查、研究“浙派中医”十大流派、众多地方特色中医流派等,总结凝练浙江各大中医流派特色、现状。中医养生学是兼具学术与文化内涵的学科。其依托于中医学的理论与临床的学术内涵,通过传播健康养生的理念,形成独特的文化内涵。养生文化研究包含整理挖掘历代养生文献和探讨养生的社会传播等内容,历代浙江养生著作不下百种,目前得到整理出版的仅占少数。系统整理这些养生著作不仅有助于彰显浙江文化的丰厚底蕴,对我国中医养生学术也有重要的价值。同时,积极开展哲学、历史学、人类学、宗教学、心理学、文学等人文学科与医学学科的交叉结合研究,深入挖掘浙江养生著作的多元内涵,可以为“浙学”增添重要的内涵。本方向拟通过招标,每年开展10种左右浙江养生典籍的整理研究,三年内完成《浙派中医养生典籍集成》(首辑),十年内完成100种(共三辑)浙江养生典籍的整理,同时出版专题研究著作5部以上。

           2.浙江民间养生文化的调研和挖掘。养生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一种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养生文化除了以著作形式流传外,还体现在浙江各个地区不同阶层的民众生活之中。随着近代西方疗养思想的传入,西湖成为国内疗养事业最为发达的区域。一批中西医的西湖疗养院相继建立,如西湖疗养院、妇女养病院、中医虚损疗养院,许多社会文化名人如黄兴、郁达夫、续范亭等等都留下了西湖疗养的记录。浙江其他名山胜景,同样孕育了各种有地域特色的养生文化。此外,浙江省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与养生文化有一定联系,例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径山茶宴、严东关五加皮酿酒技艺、天台山易筋经、绍兴黄酒技艺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灵峰寺葛仙翁信俗、乌镇香市、西湖香市、柳市保嗣酒、普陀山佛茶茶道等等。此外浙派古琴、书画等艺术形式也与养生理论相通。许多古村落、特色小镇仍保持了有特色的养生民俗。本方向以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与医学相结合,进行系统性调查分析与研究。研究计划分为两类开展。2023-2024年,首阶段研究主要面向“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养生”,设15-20个研究课题,对各类非遗中的养生文化内涵、传承保护现状、发展提升策略进行研究,形成系列研究论文及专著。2025-2026年,第二阶段研究主要面向名胜村镇类的养生文化调研,设15-20个研究课题,研究内容包括西湖养生文化、天台山道教养生文化、金盖山道教养生文化、普陀山佛教养生文化、桐君山养生文化、诸葛八卦村养生文化、楼塔镇养生文化、雁荡山养生文化、葛洪药谷小镇养生文化等,在总结历史文化特征和资源优势的同时,探索其在现代养生文化旅游中的提升与转型策略,促进浙江中医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3.中医养生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应用路径研究。中医养生文化源于中医经典。历代中医典籍《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千金要方》等均有深刻的养生思想,同时又深受儒、释、道、传统体育等的养生观点和技法影响。传统理论内容虽然丰富,但仍缺乏规范性、体系性地整理,对现代应用的指导性不强。本方向以中医体质理论为基础,吸收多元文化精华的养生理论体系,拟从历代医、药、文、史、经等文献中,提炼精华内核,重构现代性中医养生文化体系,研究中医养生文化在现代育儿、养老、护理、康养等多个领域的应用策略,促进中医养生文化理论的创新性发展。2023-2025年,首阶段研究面向体质理论为基础的养生思想整理,设立9项课题,围绕九种体质整理历代养生思想、技术和方法,形成系列性著作成果。2025-2028年,第二阶段开展面向不同人群和场景的养生应用策略研究,调研分析中医养生文化在现代休闲旅游、中医护理、养老产业、职业保健、对外传播、青少年保健、妇女保健等领域的需求情况、应用现状,提出发展策略、路径和模式,形成系列研究报告,促进中医养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研究团队成员:

           傅传熹、张卓文、李露芳、赵婷、孙磊涛。

    • 学校微信
    • 研究院微信

    版权所有©浙江中医药大学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   电话:0571-86633077   邮编:310053
    浙ICP备05040830-1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603号  技术支持:亿校云

    地址: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
    联系电话:0571-86633077 邮编:310053
    Copyright © 2023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
    浙ICP备05040830-1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603号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