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 

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德明教授、助理研究员曾毅赴新疆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来源 :       作者 :      时间 : 2025-09-05




古道药香

丝路医脉与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自古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要道,更是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中医药沿丝绸之路远播至西亚、南亚、北亚乃至欧洲,深刻影响了沿线国家的医疗实践。为深入探讨古今丝绸之路上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脉络,寻求新时代中医药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可行路径与机遇,9月1—4日,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等共同在新疆·吐鲁番博物馆举办“古道药香:丝路医脉与文化交流”暨《中医药文化》第二十届学术工作坊(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1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余名学者围绕深入探讨古今丝绸之路上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脉络,寻求新时代中医药文化全球化发展可行路径与机遇的主旨展开研讨。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德明教授、助理研究员曾毅应邀与会。

会议流程

吐鲁番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国东,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党委书记吴志新,新疆文博院副院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于志勇分别致辞。

与会专家以姓名首字母排序,他们是陈丽云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教授)、艾森Doost Mohammadi Ehsan(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伊朗人)、都乐亦(上海市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副院长)、曹钰(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助理研究员)、范振宇(上海中医药大学助理研究员)、顾漫(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郭晶磊(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副主任)、胡娇娇(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所博士研究生)、蒋洪恩(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长聘教授)、李安琪(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兰(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教授)、李刚(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李海英(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编辑部主任、研究员)、李永明(美国中医药针灸学会前会长、美籍华人)、李安琪(美国籍华人留学生)、刘英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刘熠斐(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牛建州(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彭华胜(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教授)、沈伟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审)、王兴伊(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教授)、翁晓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助理研究员)、吴彤(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所助理研究员)、吴志新(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许龙鑫(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硕士研究生)、薛美昊(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硕士研究生)、杨杨(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杨渝(上海中医药大学外语中心副教授)、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志勇(新疆文博院副院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长)、云咏恩(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所博士研究生)、曾毅(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超中(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张建伟(酒泉职业技术大学讲师)、张李赢(上海中医药大学外语中心副教授)、张若诗(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树剑(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教授)、张田芳(敦煌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勇(吐鲁番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赵剑锋(新疆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朱德明(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副秘书长)、朱凌凌(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副教授)等。

随后,本次研讨会特邀主旨演讲专家围绕“古道药香:丝路医脉与文化交流”先后作了发言。

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德明教授作题为“跨文化视域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路径探析”的学术演讲,随即,他提出了3个学术观点:

观点一,古代中国传统医药的对外交流之路,分陆路和海路:陆上丝绸之路,从西汉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中国传统医药的对外交流已全面展开;海上丝绸之路,从明代郑和下西洋,中国传统医药的对外交流已达巅峰。随后,经过几十代中国人民的努力,中国传统医药已播及世界各地。值得指出的是,古代中国传统医药对外交流,药材交流逾越临床医学交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临床医学交流胜过药材交流。

观点二,古代中国传统医药对外交流,与亚洲交流胜过与欧洲交流。如排序,第一与东北亚朝鲜和日本的交流。第二与东南亚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共和国、马来西亚的交流。第三与中、西亚阿拉伯诸国的交流。第四与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的交流。但古代中国除埃及外,几乎没有与非洲进行传统医药交流,更无与大洋洲、拉丁美洲的相关交流。

观点三,对自古迄1949年中国传统医药对外交流研究,还有很多处女地可开垦,但难度极大,数十年后也难以企及。第一,欧洲许多发达国家与中国传统医药交流研究,面上成果鲜艳,但碍于各国语言障碍,许多当地人士传世的笔记、小说、稗乘中的相关史料,无法深入挖掘。人文社科学者不懂医药而无法读懂这类文献,医药学家缺乏人文素养而不屑这类文献,一些国家留存于世的医药习俗史料被长期淹没,这是块可开垦的处女地。第二,非洲尼罗河流域文明、拉丁美洲玛雅文明、印加文明与阿兹特克文明中,是否留存着中国传统医药的痕迹?还需这些大洲的地下文物和地上文献的进一步发现,才能佐证,这也是块可开垦的处女地。第三,中国台湾省的一些档案馆中,沉睡着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对外医药交流研究资料,需待开放,以便研究;中国、日本、韩国学者对双方医药交流史研究成果叠出。但随着1953年板门店协议签订,古代中国与北朝鲜的传统医药史研究,就需开放,进而研究。因此,对中国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医药交流、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对外医药交流研究,是座金山银山,需以后几代人去奋力开垦,才能使丝路医脉与文化交流研究臻善臻美!

学术成果

近日,朱德明教授与李盼飞助理研究员合作的英文版论文发表在《中医药文化》(英文版)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e,2025年第3期上,论文题目: Wh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ets Western Medicine:The Practice of Scientification in Modern Shang Han Lun Theory(当中医遇到西医:近代中医科学化在伤寒论学中的实践),为中西医学交流添砖加瓦。

本次学术工作坊的举办,为丝路医药文化研究搭建了重要交流平台。专家学者们的深入探讨与成果分享,将进一步揭开丝绸之路上中医药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面纱,为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与国际传播注入新动力,让“古道药香”在文明互鉴中焕发更持久的生命力。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反响热烈,《光明日报》客户端等媒体作了报道,古道药香,香溢四海!

  • 学校微信
  • 研究院微信

版权所有©浙江中医药大学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   电话:0571-86633077   邮编:310053
浙ICP备05040830-1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603号  技术支持:亿校云

地址: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
联系电话:0571-86633077 邮编:310053
Copyright © 2023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
浙ICP备05040830-1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603号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