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最新动态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正文

    浙江中医药文化大讲堂(第十~十二讲)

    来源 : 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      作者 : 张泠杉     时间 : 2023-04-20

          2023年4月3日、4月18日,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浙江中医药文化大讲堂第十~十二讲如期举行,国内外许多人士同步聆听讲座,反响热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原所长、《本草纲目》研究世界第一人郑金生研究员反馈:“浙江中医药文化大讲堂的讲座影响很大。这次,我德国、日本、澳门以及其他省市的朋友都纷纷来信说,在线上同步视听了这次讲座,组办相当成功!”

    校园广告


    浙江中医药文化大讲堂(第十讲)

      于庚哲教授主讲:《中古丹药疾病与社会恐慌》


          主讲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古代史及医疗社会史研究,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民族研究》等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在学术界产生良好反响,一些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光明日报》《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观点摘编,曾先后八次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陕西省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等、三等奖项,2013年度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国家社科后期项目两项。

    左一:于赓哲教授主讲   左二:朱德明教授主持


          2023年4月3日下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浙江中医药文化大讲堂第十讲。

          于赓哲教授认为,秦汉长生药和汉代以后丹药盛行,是汉晋时期道教向国家靠拢的结果,也是战汉以来长生和神仙思想的产物。与之相伴而生的则是丹药所引发的疾病焦虑。所谓“丹药疾病”指的是由于服食所引发的痈疽、发背、脚气、精神障碍等疾病。东汉后期中原地区普遍存在对瘟疫的恐慌,尤其是建安年间的疫情,涵盖地域广,死亡率高,东汉后期有长期的“疾病焦虑”,而太平道、五斗米道都纷纷以祛病为号召,绝非偶然,从教义到仪轨莫不渗透着祛病的诉求。

    于赓哲教授主讲


          原始道教的拟国家化和军事化组织导致统治阶级的不安,黄巾军和五斗米道失败后,历代道教改革家们的目标就是消除统治者对道教的戒心,完成道教仪轨的神圣化,去除其中的政治意义,将拟国家化和军事化组织改造成类似佛教组织模式那样的、以道观为中心的洞天福地的组织形式,南北朝以后历代帝王对道教的信仰和倚重表明这场改革取得了完全的成功。神仙思想和丹药成为道教改革后模仿佛教走上层路线的集中体现。

    于赓哲教授主讲


          复杂而且成本高昂的服食炼丹是社会身份等级社会在医疗领域内的投影,以此为基础构成了具有阶层性的“人为疾病群”。与此同时,士人阶层还和自身的知识垄断地位主导了史料话语权,从而使得疾病的表达在史料中有了鲜明的阶层性。这种疾病造成大量死亡案例,引发焦虑,冲击士人阶层对丹药的信心。但是它能持续肆虐数百年,原因就是士人心理中通过不断置换丹药核心信仰中的保护带,直到海量的失败案例最终冲垮这种信心,才有了外丹向内丹的转换。

    讲座现场


    浙江中医药文化大讲堂(第十讲)

    郑金生研究员主讲:《<本草纲目>海外研究见闻与亲历》


    左一:朱德明   左二:郑金生   左三:张志斌  


          主讲人:郑金生,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带头人,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史所、柏林洪堡大学Charite医科大学中国生命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专攻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尤擅长本草史及中医文献目录学与校勘学的研究。主编或独著的代表作有:《中华大典·药学分典》《海外中医珍善本古籍丛刊》《药林外史》《南宋珍稀本草三种》《本草纲目引文溯源》《本草纲目药物古今图鉴》等。主编、参编、整理的著作百余种(其中校点古医籍77种),发表论文170余篇,古籍解题与人物传记27篇。主持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科技部课题等项目16项,与德国、日本、韩国学者合作国际合作课题8项。科研成果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著作奖一等奖、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奖项10项。

          2023年4月12日上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浙江中医药文化大讲堂第十一讲。

    左一:张志斌   左二:郑金生   左三:朱德明


          郑金生研究员首先从介绍自己的学术经历入手,介绍了他着手整理《本草纲目》工作的缘由。紧接着他介绍了1976年之前研究《本草纲目》流传情况的重要人物——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潘吉星研究员,代表性著作为《<本草纲目>之东被及西渐》,所谓东被即在日本的流传情况,在《本草纲目》刊刻不到十年,即1604年即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受到了极高的重视,多次翻刻,更有诸多学者进行编译、全译。

    左一:郑金生研究员主讲   左二:朱德明教授主持


          《本草纲目》对日本的影响在体现在将中医本草与“兰学”相结合,而且开始形成在日本全境实地调研本草的风气。而西渐则是指《本草纲目》对欧美产生的影响,在17世纪末已有介绍,18-19世纪传入欧美,研究者多为植物学、博物学家,而非医药学家,且多为节译本,此时并无整本的编译。这其中重要的人物当属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他在著作中十几次引用并赞赏“Ancient Chinese Encyclopaedia ”(古代中国百科全书),据 潘吉星考证就是《本草纲目》。节译本由的美国·米尔斯,20世纪初,译成稿本40余册。 1920年,米尔斯将稿本连同标本移交给英·伊博恩。伊博恩1935年任协和医学院药理系主任、教授,此后任上海雷士德医学研究院研究员。伊博恩在米尔斯的基础上,与刘汝强、李玉田、朴柱禀合作,翻译了卷8-37,39-52,总共44卷。虽非全译,却是全面研究此书的著作。

    郑金生研究员主讲


          郑金生研究员还着重介绍了现代西方翻译与研究《本草纲目》的第一人文树德教授,文教授为德国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即与郑金生研究员进行中医文献特别是《本草纲目》方面研究的合作与交流,这种合作交流一直持续至今。文树德教授于2008-2012年在德国柏林Charite大学组织的《本草纲目》国际合作研究,以郑金生、张志斌为主的中国团队编纂了《本草纲目大辞典》,为后续《本草纲目》的翻译工作积累了坚实的基础。此外,2011年《本草纲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文树德教授也功不可没,是由他作为外籍专家为《本草纲目》撰写的推荐信。时中国驻德大使史明德与夫人徐静华老师也为文树德教授翻译《纲目》作宣传,并为之找到荣裕民先生资助文树德教授的《本草纲目》翻译项目,最终完成《本草纲目》英译10册,由美国加州出版。可以说文树德先生为《本草纲目》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郑金生研究员主讲


          郑金生研究员还介绍了他去日本交流时的日本本草研究的兴衰与现状,结交了重要的研究学者真柳成先生,后期的研究也得到他的帮助。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地区的交流情况,如中国台湾、英国在本草学和《本草纲目》的研究中相对乏善可陈,为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的李时珍浮雕像专门撰写文章等。最后,郑金生研究员做出了总结和展望:《本草纲目》在世界广为传播,研究《本草纲目》需要世界参与。

    郑金生研究员主讲

    学生提问

    学生提问


    浙江中医药文化大讲堂(第十二讲)

    张志斌研究员主讲:《从<本草纲目集成>谈中医研究守正创新》


          主讲人:张志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特聘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主任委员;德国柏林洪堡大学Charite医科大学中国生命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专攻中医医史文献专业,擅长中医疾病史及古医籍整理研究。主编或独著的代表作有:《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国古代中医妇产科疾病史》《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卫生学分典》《中医学思想史》(中、英文版)《本草纲目词典·中国历史病名》(英文版)《本草纲目研究集成》《本草纲目影校对照》《中国温病学著作精选》《国图藏中医稿抄本丛书》等。出版其他著作70余种,发表论文百余篇。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十多项。

          2023年4月12日上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浙江中医药文化大讲堂第十二讲。

    左一:张志斌研究员主讲   左二:朱德明教授主持


          主讲人中国中医科学院特聘首席研究员张志斌主要介绍了《本草纲目研究集成》的整个课题的工作,首先决定研究《本草纲目研究集成》的缘起,是受到了在德期间与文树德先生进行研究合作过程中的刺激。而工作的展开需要做的正是守正创新,守正,首先需要求正。“正”不是完全现成的条律,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梳理总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发掘求取的中医特色的正确知识。因此,守正与创新并不是相互割裂的,我们需要在求正的过程中创新,在创新的实践中守正。回顾历史,梳理历代主流本草可以发现,历代主流本草文献的传承就像卷心菜,层层叠加发展起来。即从《本经》之后,每一种后世本草都将前代本草作为核心保存在书中,然后围绕这个核心进行增补、纠错、发挥及评注等。可以说自《纲目》之后,没有能够超越的本草著作出现,却有百种以上关于《纲目》的各种版本及评注、发挥、节选、整理著作。因此,《本草纲目》是学术意义重大且一直备受瞩目的顶峰著作。求《纲目》之真、求本草之真,求学术之真,传承精华,有错必纠,有新必增,这就是古人教给我们的智慧。

    张志斌研究员主讲


          良好的基础是做好一个课题的必要条件,盘点前期已做的工作,欣慰发现,在《本草纲目》研究方面,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包括三年的德国国际合作课题、两个临基所的自主选题、《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各种本草著作的单行校点本、《本草纲目》研究评述等。

          从事一项创新研究,首先要知道创新空间在哪里。从校注方面看,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标点本并未出现。从研究方面看,都知道《纲目》引文不能直接引用,但是系统追溯《纲目》所引原始文献的研究至今空白;《纲目》药图及药物的全面研究尚未展开;《纲目》未收录及后出的本草资料没有得到拾遗汇编。

    张志斌研究员主讲


          经过广泛咨询与反复讨论,最终决定以“存真、便用、完善、提高、发扬”为宗旨,撰著一套学术丛书,总书名为《本草纲目研究集成》,包括 8 种学术子书,约三十三册。《本草纲目导读》是本项目中惟一的一部科普著作,简单地介绍《本草纲目》的内容、结构、体例特点等,可以理解为是整套丛书的“序曲”。《本草纲目影校对照》属于校点类著作,主要着眼于5个前人不曾做过的工作:1.影印与校点文字单双页同视野对照;2.繁体字竖排;3.标注书名号及专名号;4.保留李时珍的版式用意;5.同版多底本核校。《全标原版本草纲目》亦属于校点类著作,此书实际上是应读者要求而做,将《影校对照》去掉书影页,重新进行校勘,保留全式标点,采用黑白印刷,形成简洁 2册本的《全标原版本草纲目》。

    张志斌研究员主讲


          《本草纲目引文溯源》,存《纲目》原始引文之真,尽可能地将李时珍所引用的古代文献予以还原,提供准确出处与准确原文。《本草纲目图考》将不同版本药图进行比较,考释《纲目》药图异同之原委,及其与前后本草著作药图之承继关系。《本草纲目续编》将时珍未见,纲目之后自1578~1997年本草,仿照纲目体例,运用现代成果汇编成册。参考书目约860种,新增药物1306种。《纲目药物古今图鉴》对《纲目》中有图的药物进行系统整理提高。分析药图是否原创,再通过药物图形,考量其功效主治,联系现代药图实物照片,判断其基原。对基原不清的药物,则实事求是,以待后之高明本。《草纲目研究札记》则包括了思路方法、人书考订、字词释证、药物及炮制辨析、足迹花絮以及附苏图研究。

    张志斌研究员主讲

    学生提问


          最后的实施结果则是,自2015年春季获得立项之后,至2020年春季书成出版,历时五年,完成著作共8种,33册,最终项目验收等级为优秀。2015年,《本草纲目》研究集成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重点支助,医药卫生17个项目中列第一。

    讲座现场


    捐赠专著

          讲座结束后,张志斌研究员现场向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朱德明教授捐赠她研究《本草纲目》的专著。

    左一:张志斌   左二:朱德明


    参观博物馆

          2023年4月12日下午,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朱德明教授陪同郑金生研究员、张志斌研究员参观了浙江中医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郑洪教授介绍了展陈内容。

    左一:郑洪   左二:郑金生   左三:张志斌  左四:朱德明

    左四:常务副馆长郑洪教授讲解


    左二:1978-1982年,就读于浙江中医学院(今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张志斌研究员,回忆母校往事


    • 学校微信
    • 研究院微信

    版权所有©浙江中医药大学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   电话:0571-86633077   邮编:310053
    浙ICP备05040830-1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603号  技术支持:亿校云

    地址: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
    联系电话:0571-86633077 邮编:310053
    Copyright © 2023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
    浙ICP备05040830-1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603号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