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最新动态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正文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 浙江中医药文化大讲堂(第十八~十九讲)

    来源 : 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      作者 : 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     时间 : 2024-05-14

    浙江中医药文化大讲堂(第十八讲)

    陈丽云教授主讲:《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伦理思想》

    浙江中医药文化大讲堂(第十八讲)于2024年4月29日下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文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主讲人:陈丽云教授,讲座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伦理思想》;主持人:朱德明教授。

    陈丽云,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史学”学科带头人,上海高原学科科技史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一流课程《中国医学史》负责人,《中国医学史》规划教材主编。长期从事医学史、科技史和中医药文化,海派中医学术流派教学研究。主持国家哲社重大项目子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上海市哲社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发表论文近90余篇,编撰著作10余部。

    陈丽云教授从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历代中医伦理思想、中医伦理思想的特点、中医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四个方面展开讲座。

    她认为:传统文化中,伦理与道德强调遵守规定的准则,且都以“善”为目的,但伦理侧重于秩序,而道德更关注评价。而医学伦理是以医德为重要研究对象,包括医患关系、医生之间关系、医与社会关系、医与自然关系等涉及的道德问题,及在不同关系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的影响,其文化根源来源于周易哲学中的“生生”理论;儒家的仁爱思想、义利观念、“天人相应”观、中和思想;道家的天人观、生命观念,佛教的慈悲观、戒律。

    历代的中医伦理思想中,先秦两汉时期的医学伦理思想发展,主要体现在医德文化的内涵丰富,医学理论的进步以及医术与医德的结合等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医学伦理内容伴随着医疗制度的完善、养生观念的深入、医学世家的形成、医者社会地位的提升以及伦理思想的演进,有了较大丰富。隋唐五代时期医学家在强调医术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医德的培养,尤其是孙思邈,通过结合医药实践,以儒、释、道思想为指导,构建了以“仁爱”“精诚”为准则的医学伦理思想体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系统地阐释了精诚至善、仁心仁术的医德观。宋代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儒医群体形成将医道与儒道、孝道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医生在道德上的责任和义务,医师伦理规范基本完备。宋代的妇科、儿科、法医学的迅速发展,也促使了新的医学伦理思想形成。明代医学伦理发展迅速,出现了较多专篇论述医德规范和伦理准则的文献。医患关系、医生之间关系是明代医学伦理关注的重要问题,它不仅强调医者应遵循的道德要求,还关注到患者在医疗行为中应遵守的准则,才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此外,该时期医学伦理出现了对金钱腐蚀的批判,反对将医术作为谋取利益的工具。清代,喻昌《医门法律》中“法律”指的是医学实践中应遵循的规则和禁忌,强调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守的法则和避免的错误,并对临床医生的医疗行为进行评价,开创了临床医学伦理评价的先河。

    中医伦理思想的特点可总结为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自然观。中医学以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为理想的追求目标,辨证论治用药,旨在患者体内外重新达到或恢复静态与动态的和谐状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的义利观,儒家重义轻利思想对于中医伦理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医伦理思想面临的当前伦理难题包括科学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人工智能医疗、医患矛盾、药物临床试验、生死问题、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伦理审查等诸多方面。中医学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内涵,承袭传统伦理思想,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伦理体系。深入探究中国传统医学伦理理论,对于解决当代诸多伦理难题具有重要现实价值。还要摈弃照搬西方医学伦理思想的观点,深挖中医伦理、中医哲学理论,结合中医药自身特点,构建富有中医药特征的医学伦理体系。



    浙江中医药文化大讲堂(第十九讲)

    廖果研究员主讲:《“一带一路”中医药文物研究》

    浙江中医药文化大讲堂(第十九讲)于2024年5月13日下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主讲人:廖果研究员,讲座主题:《“一带一路”中医药文物研究》;主持人:朱德明教授。

    廖果,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曾任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医药文物研究室主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养生保健分会副会长、暨南大学兼职教授等职。研究方向为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对中国传统养生史、中医药文博等学术领域有较深入的探讨。已出版多部代表性学术著作,发表论文数十篇。曾获原国家科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一届“优秀科普作品奖”等。

    廖果研究员首先从文物和“一带一路”这两个概念解题。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具有历史价值、专业价值、艺术价值、实用价值。“一带一路”的解题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展开,时间上,陆上丝绸之路兴盛于汉唐这样的大一统国家,因此时期经贸繁盛;海上丝绸之路则在宋元及明早期兴盛,尤其是南宋时期的对外海上贸易极为发达。空间上,陆上丝绸之路的主线主体为向西、向北方向,但也存在诸多其他方向的支线,有向南、西南方向;海上丝绸之路主要从东南沿海出海,途经东南亚、波斯,一直远达东非。“一带一路”中医药文物研究提纲主要包括综合、中外交流、民族、敦煌、佛教、海药书影等六个专题,通过具体的内容举例分别说明。

    一、综合专题。该专题是中外医学交流是在中外医学各自发展的基础上才得以产生的。要深入了解中外医学交流的全貌,就中医药学来说,应先了解其当时当地的发展状况,综合篇正是以文物来对此加以反映。

    二、中外交流专题。包括外来医药传入和中医药外传两部分,相关文物有广州南越王墓银药盒、《回回药方》、法国驻京医官多德福为光绪会诊脉案档、福音医院原址、法文版《本草品汇精要》、法文版《本草纲目》、中国古代人痘接种图、针灸铜人。

    三、民族专题。包括藏医、蒙医、维吾尔医等。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区域往往与古丝绸之路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各民族都积累了程度不同的医药知识和实践经验,并且与中外医药交流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联。相关文物如纯金粉写《四部医典》、藏医医疗器械图、月王铜药勺、《饮膳正要》、蒙医药包、铜洗手壶、西夏文医方抄本。

    四、敦煌专题。敦煌既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以敦煌莫高窟闻名天下。敦煌文化是古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它广泛吸收、融汇了印度文明、希腊文明、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医史文献、诊病施药、气功导引养生等方面的文物资料有药师经变、药师佛图、得医图、诊病施药图、正骨图、静功(坐禅)图、九龙灌顶淋浴图、揩牙图。

    五、佛教专题。佛教产生于古印度,印度次大陆与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均有着密切关系。佛教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作用及广泛的影响,并逐渐融合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佛教与医药的渊源其来有自,它与印度古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药内容均有充分交集。两千年来,佛教遗存下了不少与医药卫生相关的文物。文物图谱资料涉及佛典医贤、佛门医僧、佛僧修行、佛众卫生等方面内容,如药师佛木雕像、僧鉴真塑像、切脉罗汉塑像、龙门治疾方拓片、僧持柄炉壁画、单柄雀炉、青花军持、金棺银椁。

    六、海药书影专题。该专题根据《海药本草》选载代表性海药(指由海外输入中国之药物)43 种,书影、图谱主要出自明弘治官修的《本草品汇精要》及其传抄本和波兰传教士卜弥格的《中国植物志》。



    • 学校微信
    • 研究院微信

    版权所有©浙江中医药大学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   电话:0571-86633077   邮编:310053
    浙ICP备05040830-1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603号  技术支持:亿校云

    地址: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
    联系电话:0571-86633077 邮编:310053
    Copyright © 2023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
    浙ICP备05040830-1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603号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