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浙江中医药文化大讲堂(第十六~十七讲)

来源 : 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      作者 : 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     时间 : 2024-04-26

浙江中医药文化大讲堂(第十六讲)

张如青教授主讲:《简帛时代的医学——出土战国秦汉简帛医学文献概述》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浙江中医药文化大讲堂第十六讲于4月16日下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主讲人:张如青教授,讲座主题:《简帛时代的医学——出土战国秦汉简帛医学文献概述》;主持人:朱德明教授。

张如青,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所长,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敦煌医学研究及文化传承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文献学重点学科负责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优秀图书奖等5项。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

张如青教授首先介绍了简帛的含义,明确指出中国历史上近千年的“简帛时代”是从公元前475年战国三家分晋起,直至公元403年东晋大将军桓玄篡位后下《废简令》强行废简用纸为止。敦煌汉简和居延汉简对出土医药简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王国维和罗振玉的《流沙坠简》收录了敦煌西北汉烽燧遗址的简牍,罗振玉撰写的考证性按语拉开了我国出土简帛医药文献研究的序幕;罗福颐比较了居延汉简中的“伤寒四物”方和《伤寒论》中类似的方剂,耿鉴庭将居延汉简中的涉医资料分为八类。

20世纪医学简帛有过三次数量集中、规模较大的出土,即1972年武威汉代医简、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1983年江陵张家山汉简。其他比较较零散的简帛涉医文献有:20世纪初至90年代的敦煌汉简(包括悬泉置汉简),存医方10余首,药物近30种;1927年至1982年的居延汉简(包括肩水金关汉简),存医方26首,药物近40种;1927年至1930年的罗布淖尔汉简,存1枚医药残简;1977年阜阳汉简,存《万物》残简133枚,《行气》残简若干枚;1987年张家界古人堤汉代简牍,存1枚医药木牍。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新出土简牍中也发现载有数量可观的涉医文献资料,如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新蔡葛陵楚简、里耶秦简、周家台秦简、孔家坡汉简、天长西汉木牍、走马楼吴简、额济纳汉简等。

进入21世纪后医学简牍有几次规模较大的发现,分别为2009年北京大学藏汉代医简、2010年北京大学藏秦简、2012年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医简、2015年南昌西汉海昏侯、2018~2019年荆州胡家草场汉简。

最后,张如青教授总结了简帛时代的医学成就,一、最早的水银制剂,马王堆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已有治外科病症用水银的先例。二、临床辨证思维,马王堆医书《五十二病方》疽病第一方和老官山汉墓医简《六十病方》治疗消渴病方,都是针对某一种病的不同类型或主症,分别加重各主药的用量,调整方子药物比例的治法,这正是一种古代早期辨证施治的临床思维。三、治疗危重病症,《武威汉代医简》载有《治伏梁裹脓在胃膓之外方》可以治疗伏梁病,说明时至东汉,中医学在治疗内科重症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四、精妙的手术疗法,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所载的“牝痔”痔瘻切除术和脱肛复位术、张家山汉简《引书》记载以导引方法治疗颞颌关节脱臼,现代骨伤科依旧延用了此手法。五、首创麻风病隔离院,睡虎地秦简所载的“疠所”和“疠䙴(迁)所”是有文字记载的世界上最早的麻风病隔离院,开创我国传染病隔离的先河。六、最早的胎相观与逐月养胎法,见于清华战国简《湯在啻門》与马王堆帛书《胎产书》,属于古代中国本土原创,与古印度“生命吠陀”的“十月成胎说”有别。七、最早的单验方,见于清华大学藏战国简中三首病方。八、出现20多味药组成的大复方,如西汉《六十病方》中的益气方有药物25味,东汉《乌程汉简》中的温阳益气、逐水消肿方有药物26味。九、丰富多彩的外治法,各类医简中出现了药熨法、药浴法、外敷法,以及针灸、按摩、砭石等疗法。

战国秦汉时期距今相去甚远,现存医学史料匮乏。简帛医学文献的时间跨度从战国下迄两汉,是中医药学宝贵的源头文献,恰可弥补这段历史时期传世文献史料之不足。这些简帛文献未经后世修订、删改,真实地保留了当时的原始面貌,是反映战国秦汉时期医学真貌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出土简帛及相关文物的整理研究,再结合传世文献的比照研究,可以重构战国秦汉医学史。

浙江中医药文化大讲堂第十六讲结束后,朱德明教授陪同张如青教授参观了浙江中医药博物馆。

张卓文 赵法政 朱德明 张如青 王清华 张泠杉


浙江中医药文化大讲堂(第十七讲)

郑志鸿老师主讲:《中医甲骨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浙江中医药文化大讲堂第十七讲于滨文校区23号楼第十二会议室举行,主讲人:郑志鸿,讲座主题:《中医甲骨学》;主持人:朱德明教授。

郑志鸿,中医甲骨学学者,日中语学专门学院副院长,2010年入选《中国当代武林人物志》,担任《中国传统武术大观》编委,先后完成和出版《太极八卦起源与健身养生》《绿色人生》《甲骨天文》《中医甲骨学》等著作。中国武当龙门派第十八代传人、长期致力于运动医学研究。


郑志鸿从易经解读的角度阐述天八卦和地八卦,以震卦为例,利用天文星象定位二十八星宿的宗宿、角宿、房宿解读甲骨文。将盘古文与甲骨文对比解读了辰和震两字。观察星象中玄武七宿的心宿、尾宿处于龙尾和虎尾。所谓生机有法,升降开阖,动静有度,为“太阳守”。观天之道,利用地八卦以时间为纲要,干支结合推演日月星辰运动规律。执天之行,利用天八卦,以空间为轴,道法自然,为中医体系。最后介绍了太极拳运动的核心坐标点为膀胱经,根于至阴,结于命门。

  • 学校微信
  • 研究院微信

版权所有©浙江中医药大学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   电话:0571-86633077   邮编:310053
浙ICP备05040830-1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603号  技术支持:亿校云

地址: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
联系电话:0571-86633077 邮编:310053
Copyright © 2023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
浙ICP备05040830-1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603号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