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 

浙江中医药文化大讲堂(第二十五~二十六讲)

来源 :       作者 :      时间 : 2025-03-19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

浙江中医药文化大讲堂(第二十五~二十六讲)

 二十五

浙江中医药文化大讲堂

顾漫讲:《四川成都天回镇汉墓出土医简与<黄帝内经>比较研究》

 

左:主讲者顾漫 右:主持人 朱德明

2025年3月11日下午,浙江中医药文化大讲堂第二十五讲在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文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主讲人:顾漫研究员,主题:《四川成都天回镇汉墓出土医简与<黄帝内经>比较研究》。主持人:朱德明教授。250多名教师、硕士博士生听讲。听讲者反响热烈。

  顾漫,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医文献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医史文献学研究,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李氏基金访问学者,《天回医简》整理组主要成员。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文献与流派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等职务。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点校、编写著作1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医藏》编纂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各1项。

 顾漫研究员从天回汉墓医简的研究背景讲起,成都老官山汉墓的重大考古发现中,人体经穴髹漆人像是已知迄今中国发现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920支医简内容分为九部医书,其中部分医书极可能是失传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

天回医简与《黄帝内经》的比较研究内容包括天回医简与《黄帝内经》的成书、“五色脉诊”、经脉学说、针刺技法、疾病名候、校读6个方面。今已证明天回镇汉墓所出的五种医书,可能是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所传扁鹊之书,分别定名为《脉书•上经》《脉书•下经》《治六十病和齐汤法》《刺数》《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出土文献中的“敝昔”,在传世文献中因音义相通转写为扁鹊。扁鹊是中医脉学诊疗法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出土医简的内涵与扁鹊身份非常符合。天回医简的简一部分,整理者命名为《脉书•上经》,内容以“气之通天”和“五色脉诊”为核心;简七部分,有题名简“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内容与《脉书•上经》有相承关系。对照天回医简读之,《黄帝内经素问》的《五藏生成篇》《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玉机真藏论》等篇所引述和阐发的“五色脉诊”内容正是源于《脉书•上经》和《逆顺五色》。经脉学说上,天回医简的简五部分,整理者命名为《脉书•下经》,内容以经脉病候为核心。从内容和体例考察,与张家山《脉书》有相当程度的对应性。通过比较研究,可勾勒出中医经脉学说从先秦经西汉至东汉时期完整的源流嬗变脉络。天回医简《脉书•下经》的主旨是“言病之变化”,其中除经脉病候以外,尚有一大类病症论述的内容(我们称之为“汤液疾病”),总计条目188条,共涉及疾病大类27类,病名137种,基本为具备多重病候的疾病。其中大部分病名、证候见于《黄帝内经》,亦有少数未见于传世医籍者。这部分内容保存了汉代以前对于疾病名候的大量古训,为研究古代疾病认知和语言文化提供了至为宝贵的资料。

四川成都天回镇汉墓的考古发现,是近年来海内外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热点之一。其中天回医简之出土,使今人于千载之后得见仓公所传“扁鹊脉书”的真面目。出土医简不仅数量上为迄今之最,内容和质量上也是目前最高。对于评价西汉《黄帝内经》成书以前中国医学所达到的水平,是极具权威性的文献,具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化价值。深入解读天回医简,与《黄帝内经》进行比较互证,具有重写中医学术史和推进中医“古典学重建”的重大意义。

天回医简的出土,不仅印证了《史记•扁鹊传》“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的真实性,而且让我们发现传世本《素问》《灵枢》的诸多篇章皆与扁鹊医学有传承关系,《脉经》《难经》所载“扁鹊脉诊”亦渊源有自。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扁鹊“五色脉诊”是后世望诊和脉诊之滥觞,其“通天”思想则是中医学“天人相应”思想的源头和核心,由此确立了中医学独具特色的生命观、身体观和疾病观。司马迁《太史公自序》赞曰“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循序,弗能易也”,是对扁鹊学术地位的公正评价。

    最后,顾漫研究员介绍了从扁鹊到黄帝思想与方法的传承演变。理论架构上,扁鹊医书泛采阴阳、五行数术,《黄帝内经》确立了以五行数术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并兼用三阴三阳、九宫八风体系;疾病认知上,扁鹊医书对于疾病传变的认识,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次第(腠理-肌肤-血脉-肠胃-骨髓),《黄帝内经》继承了这一体系,并将“五藏六府”引入其阶段层次之中;经脉系统上,扁鹊医书具有“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的阴出阳入气血循环的经脉模型,《灵枢•经脉篇》以营卫理论为中介,建立起“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十二经流注的经脉模型。

 

二十六

浙江中医药文化大讲堂

王兴伊主讲:《丝绸之路医学文明交流—以吐鲁番医学文书为例》

左:主讲者 王兴伊 右:主持人 朱德明

2025年3月18日下午,浙江中医药文化大讲堂第二十六讲在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文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主讲人:王兴伊教授,主题:《丝绸之路医学文明交流—以吐鲁番医学文书为例》。主持人:朱德明教授。250多名教师、硕士博士生听讲。听讲者反响热烈。

王兴伊,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医古文教学、中医古籍整理、中医文献及出土医药文献研究,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副会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等13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编著各类著作6部,获3项著作奖。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医古文》第一主编。

王兴伊教授首先介绍了新疆地区灿烂的多元文化,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文明都在这里交汇,世界上曾经通行的二十多种语言文字都在这并行过,最主要的宗教也都在这被信仰过。根据《隋书·经籍志》记载,256部医籍冠以西域的有3部。西域医学文书中,有汉语医学文书199件,包括梵语、回鹘语、于阗语等胡语医学文书283件。从《隋书·经籍志》可知,吐鲁番医学文书亦当为西域医学文书的代表。

    汉语医学文书中,有出土在吐鲁番吐峪沟的中医典籍《本草经集注》,系1叶文书残卷,正面即《本草经集注》残卷,存文字12行,背面为《张文仲疗风方》残卷。本件文书属于《本草经集注》三卷本的卷下《虫兽部》,抄写于初唐(618—712年)。中医经典医方小青龙汤的相关文书,出土于吐鲁番的阿斯塔那,现存5行文字,年代最早为高昌延寿二年(625年),最晚为唐龙朔四年(664年),表明东汉张仲景创制的中医经典医方小青龙汤在吐鲁番的传播。吐鲁番交河故城西北小佛寺出土的中医典籍《耆婆五脏论》,正、背书写,背面是《诸医方髓》。该《耆婆五脏论》《诸医方髓》当抄写于高昌国(460—640年)时期。并且其有可能为苏合香丸的方源。此外,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西州高昌县下太平乡符为检兵孙海藏患状事》文书,经考证为唐代永淳元年(682)的文书,可确定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残疾鉴定文书(残疾证)。

    胡语医学文书中,王兴伊教授介绍了梵文、犍陀罗语佉卢文、回鹘语、于阗语、龟兹语、粟特语、叙利亚语等医学文书。梵文中,《鲍威尔写本》医学文书是现存年代最古老的印度梵文医典,对于印度医学史流派传承研究和佛教医学史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犍陀罗语佉卢文,最晚见于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南鄯善王国君主元孟时期的木牍文书,北京大学陈明首先发现它与医学相关,指出此药方为“达子香叶散”。新疆或敦煌出土的于阗语医学文书,当为公元7-8世纪至公元10世纪的写本,虽然出自敦煌藏经洞,但它们都是于阗人携带至敦煌,或者是在敦煌的于阗人写成,代表于阗文化圈,从广义上讲属于新疆文书。龟兹语B方言残片中则有医书资料,新疆出土的龟兹语医学文书当属于这种B方言。粟特语医学文书,内容有隋代巢元方等编撰《诸病源候论》的部分内容粟特文翻译。在吐鲁番出土的还有一件叙利亚语药方,残卷所载药方可在盖伦医书等希腊医学经典中找到平行文本,证明其希腊源流;此外在叙利亚语传世医方也有对应文本,体现叙利亚基督徒对于古希腊医学继承与发展的关键作用。

最后,王兴伊教授以出土于新疆中古时期中医医学典籍《明堂经》和阿育吠陀典籍《精髓集》为例,说明了多语交流互鉴概况。中医科学院马继兴曾考证出土于新疆和田的两个残卷中,被俄罗斯人收藏的当为《明堂经》的残卷,近年王杏林又发现另两个残卷亦属于《明堂经》的内容,并进行了缀合,称为“敦煌本《明堂经》”,认为与“医心方本”抄自同一系统,对《明堂经》的辑复具有重要意义。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家传承的阿育吠陀医学在中古时期也流传到西域,从新疆出土的医学文书就有阿育吠陀医典《精髓集》《医理精华》《毗卢本集》《百医方》《耆婆书》等,其中《精髓集》也是《鲍威尔写本》第二部分。它的医学卷作为阿输吠陀医学传入中国的文献标志,对研究中外医学交流具有深远意义。《鲍威尔写本》第二部分共有14个章节,根据第二部分开篇的介绍可知,这是名为《精髓集》的医学书籍,共16个章节,内容以方剂为主,包含了药物学、治疗学知识。其中对于喜马拉雅冷杉(Tālīsaka)散,北京大学陈明把此散译为“达子香叶散”,考证《精髓集》“达子香叶散”与佉卢文残药方、Si.8.12、JP90“达子香叶散”有一个共同的印度源头。王兴伊教授进一步发现“达子香叶散”在藏医、蒙医中能基本保持相同的组成,主治也基本一致,在维医中有四味药共通而主治不同,在中医有五味药共通,但在十几味药物组成的大方中不占主要成分,因此主治也不能作比。由此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精髓集》的医方在中国传统医学中传布情况,可以说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最后,由朱德明教授主持,浙江中医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郑洪教授为王兴伊教授颁发了荣誉馆长证书。



编辑 |宋悦洋

供稿 |张泠杉

供图 |曾  毅

初审 |赵法政

终审 |朱德明

  • 学校微信
  • 研究院微信

版权所有©浙江中医药大学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   电话:0571-86633077   邮编:310053
浙ICP备05040830-1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603号  技术支持:亿校云

地址: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
联系电话:0571-86633077 邮编:310053
Copyright © 2023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
浙ICP备05040830-1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603号
技术支持:亿校云